
凍融引起的混凝土結構破壞是橋梁結構中的常見病害。它主要發生于氣候較低的北方寒冷地區,如當橋墩立柱受其影響時,會產生嚴重縮頸,危及橋梁安全。
一、混凝土凍融發生機理和影響因素
1、發生機理
混凝土在飽水狀態下因凍融循環產生的破壞作用稱為凍融破壞,一般認為,凍融破壞主要是因為在某一凍結溫度下,水結冰產生體積膨脹,過冷水發生遷移,引起各種壓力,當壓力超過混凝土能承受的應力時,混凝土內部孔隙及微裂縫逐漸增大,擴展并互相連通,強度逐漸降低,造成混凝土破壞。
2、影響因素
(1)混凝土的結構。一般來說,孔隙率越大,相對含水量越多,凍水量也就越多,混凝土抗凍性就越低。
(2)混凝土的飽水程度。含水量小于孔隙總體積的91.7%就不會產生凍結膨脹壓力,該數值被稱為臨界飽水度。
(3)集料。集料的飽水程度影響了它的容水空間。
(4)水灰比?;炷恋乃冶仍酱?孔隙率越大,可能填充的水分越多,對混凝土抗凍不利的可能性越大。
(5)混凝土的齡期。隨著齡期的增加,水泥不斷水化,可凍結水逐漸減少。
二、預防措施
(1)嚴格控制水灰比
對于有抗凍性要求的混凝土,在滿足其他條件的前提下,應嚴格控制其水灰比,一般不超過0.55。
(2)摻入外加劑
在混凝土施工過程中摻入引氣劑或減水劑對改善混凝土的內部結構,改善混凝土的內部孔隙結構可起到緩沖凍脹的作用,降低凍脹應力,提高抗凍性。
(3)摻入適量的優質摻合料
摻入適量的優質摻合料,可以改善孔結構,使孔細化,導致冰點降低,可凍孔數量減少,因而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抗凍性。
(4)改善外部環境條件及控制施工質量
加強混凝土結構的防滲和排水功能,冬季施工時,混凝土內添加抗凍劑、早強劑或升溫養護等方法,促進混凝土硬化凝固過程,延長早期受凍齡期。對材料的稱量、混凝土的攪拌、振搗、養護等各個工藝嚴格控制,提高混凝土的施工質量。
內容來源:公路養護網
免責聲明:本文涉及的部分文案、圖片、視頻摘自于互聯網,目的在于分享更多信息,本站不對其準確性負責。部分內容、圖片系網絡轉載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部分內容因轉載眾多,無法確認原作者,如有問題,請聯系刪除。